搜索

iVocaloid论坛

查看: 1799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书后的俗愿 [复制链接]

幻想乡最后的吸血种

Lv.?-追随者

0
0
0


UID: 28882
权限: 61
发帖: 1963 (0精)
积分: 1343
章鱼: 6
大葱: 30
茄子: 1040
注册:2008/12/22
存在感:86

曾经有较多勋章...

跳转到指定楼层
[1L]楼主
ridersy 发表于 2009/1/17 13:58:11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愿望这种东西,总是单纯到如傻如呆,不能算作“精明”的打算。

为什么要给予我们这样的结局呢?每每掩上一本书,突然都会问出这句话,发现作者给予我们的结局,或多或少,或悲或喜,我们都欣然接受,或者说不愿意也必须接受。

有人说:“当你为书中的人感到心痛时,你就已经代入那本书了。”很平常道理的一句话,但也正确。

有人说:“死亡是文艺表现的最高冲突,而那些深入人心,催人泪下的死亡更是达到了艺术的高度。”为什么?因为这触动了我们的感情,打动了我们的心。举个不甚恰当的例子,在描写战争的书中,死去一个有名字的提督比死去一千万个无名的士兵更能令人记忆。因为我们把感情给了那位提督,而不是无数的士兵。

纵使这样,我们还有着一个隐藏的,多么想表达出的愿望:“为什么他不可以一直活下去?为什么他一定要步上死亡的道路?”很蠢,很白痴的问题。“狠心”的作者可以“我总不能把没有人请愿的人物都杀光吧”一句话噎住我们的喉咙——这是艺术表现的问题。

如果全是幸福,那简直比童话还天方夜谭。可是,人的情感是多么微妙的东西,也只有此时才能深刻的体会吧?带有了我们情感的人物,不再是一个冷漠虚构的符号,而是我们所担心,所关注的“爱人”!

“魂兮归来,魂兮归来!”

看完一本书后对它记忆犹新,伴随着那片片书页中流露出的丝丝真情,阵阵心痛——只是这次多出了一份感情。

于是,那些多愁善感的人们,再一次被感动……

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除非另有声明,本帖内容采用 署名-非商业-相同方式共享 3.0 许可协议 授权,且需注明出处,所有权利归发帖人。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/sign up

申请友链|Archiver|iVocaloid - 自由,开放,合作,共享    | 版权持有者点击这里进行举报

GMT+8, 2025/8/3 00:18

Powered by Discuz! X2

© 2001-2011 Comsenz Inc.

回顶部